“简直是断崖式下跌!2021年1月份销售额还有385万,2月份直接跌到8.6万。”工厂的至暗时刻,让谢世洋记忆犹新,但若不是切身感受跌到谷底的痛,也不会有后面脱胎换骨的成长。
谢世洋出生于1991年,是土生土长的四川人,如今在广州番禺经营一家竹制品工厂(全名为“广州云天竹木厨具有限公司”),生产销售传统又小众的厨房用具——竹蒸笼。
目前,他家的竹蒸笼制品在1688、拼多多等平台都是细分类目第一。工厂年销售额近亿元,“目标规模达到2亿” 。
竹蒸笼是中国传统烹饪工具的代表之一。传说竹蒸笼的起源还跟汉高祖时期的韩信有关,其在行军时,为了避免炊烟暴露军营位置,便使用竹木制作的炊具,利用蒸汽将食物蒸熟。
后在东汉墓中出现的古代厨房壁画上,就有描绘形似现代蒸笼的竹制蒸具。
如今,随着人们对传统饮食文化的推崇,以及对健康饮食的重视,竹蒸笼重新走进消费者的生活,进入更多餐馆酒楼以及民俗庆典中去。小小的竹蒸笼,在作为厨房用具之外,又有了新的历史使命和市场潜力。
日前,在1688举办的第五届超级工厂大赛上,谢世洋站上了决赛舞台,讲述了他家两代人与竹蒸笼的故事,以及运用电商能力将产品卖爆的方法论。
从至暗时刻到年销售额近亿
2021年,大年初一,谢世洋拿到了厂里最新的销售数据,月销售额从385万跌到8.6万,整整下降97.7%。这当头一棒,让他和父亲焦虑万分,年也没能好好过,吃了晚饭就开夜车回到工厂所在的广州。
这是他自2014年创业以来,遇到的最大的坎。
对于竹蒸笼,谢世洋的感情很复杂。
上世纪90年代,谢世洋的父母就离开四川老家,来到广州的工厂做手工艺人,从事竹制品的制作,包括菜板、竹蒸笼等。做好的竹制品再送往全国的杂货铺销售。
父母在广州打工,谢世洋则留在四川老家,虽然生活因此有了保障,却也失去了青少年时期父母的陪伴。直到2013年毕业后,他才搬到广州与家人团聚。
尽管平时接触少,但从初中开始,父亲就经常鼓励谢世洋创业。他来到广州后,父亲还把仅有的一套房子卖了,为他提供了10多万元的启动资金。
2014年,他开出了第一家淘宝店,卖起了最熟悉的产品,竹蒸笼。那时候还不流行“一件代发”,拿货基本都有起批量,为了压低拿货价格,谢世洋索性开了个线下店,订购大批量产品,一方面是作为网店的仓储,另一方面同步做线下零售。2015年,他靠卖竹蒸笼做到了400万销售额。
之后的三四年里,谢世洋开启了全方位的拓客,他跑展会、拉业务,围绕产品的价格、规格、款式等制作了规范的报价表。由于竹蒸笼是个极为传统的品类,制作工艺也很传统,一直没有标准化的参数来规范全国各地的产品规格。“在一场展会上,我做的5000份报价表被一抢而空,业务量也有了很大提升。”
2018年,谢世洋的销售业绩相比四年前涨了10倍,达到4000万。这个过程中,他明显感觉到,电商和工厂是两大必然趋势。于是2019年,他创办工厂,并把拓客渠道瞄准了1688。
一开始,他误以为在2B这一模式下,线上和线下是一套销售逻辑。线下想拓宽销路就是多开门店,“依靠广撒网来捞客户”,那么线上也是多开店,增加触达点。所以他一口气开出5家网店,招聘了10多位电商人员,“不断上链接,其他都不管”。这些链接非常简陋,只有产品名,没有讲解说明,没有图片尺寸,更没有跟单服务以及任何营销动作。“业务员只有看到大客户,才会跟进对接。”
后来发现,“这条路根本走不通”。简单粗暴的运营方式,不仅让工厂接连两年没有增长,还在2021年初直接跌到了谷底。
他复盘销量骤减的原因,一方面是外部环境影响,当时人们普遍处于居家生活状态,而他的客户大部分都是小餐馆、包子铺等店铺老板,由于人们对线下餐饮消费的需求减弱,竹蒸笼自然也滞销了;另一方面是企业内部沉积已久的弊病暴露出来,“主要原因是自己骄傲自满了,很多服务都很空洞,老客留不住,新客不买账”。
破旧立新,方可长远。他迅速收缩战线,把当时的经营重心放到线下渠道的日常维护,同时解散了电商团队,自己摸索每个运营环节,从上链接到详情页设置,从对接询盘的话术到老客的回访,他一点点跟着电商课程学习并实践。
在边学边试的一年里,他的线上经营规模逐渐回升,重新积累了一批客户,逐渐走出了此前销售额崩盘的窘境。
如今,谢世洋工厂的电商部门人员已经扩充到了17人,工厂月销售额达到700万。“预计今年销售额能达到9200万。”
回归产品、回归客户
“服务”“产品”和“创新”,是谢世洋在业绩“谷底”复盘时总结的三个突破关键词,也是他认为工厂能触底反弹的要素。
他解释,服务就是要以客户为中心,这在线上线下渠道都是一样的。以起批量为例,要及时按需调整数量,满足一些小B客户和C端客户的需求。“对于退货问题,只要是没用过的产品,任何时候来都能退。”对于加急订单,工厂人员如果休假,管理者要跟上,“实在没人,就我上”,由老板提供兜底服务。
产品则需聚焦于品质和价格,为市场提供足够性价比的产品。目前工厂靠近广东韶关的竹制品产业带,竹蒸笼的原材料会选取生长5年的大毛竹,柔韧度和坚实度都更好。“我们都是一手货源,毛利一般不超过10个点,品质和价格都有保证。”
“创新主要是微创新。”谢世洋举例,比如竹蒸笼在产品质检的时候发现有毛刺,就会在制作流程中加入“去除毛刺”的环节,完善制作流程和质检制度。这样就能用标准化的制作规范来确保和提升良品率,在同行竞争中更有优势。
归根结底,就是回归产品、回归客户。
这些年来,谢世洋攒下了近4万多个客户,产品覆盖全国2万多家经销商门店,B端客户占到80%,线上营收占比为30%。
在产品研发上,他更倾向于“让一线去决策”。每次见到经销商,他都会指着自家的产品发问,“你会不会买,认不认同这个产品?”如果连经销商都不认可,就更不会卖给消费者。他还组建了一个全是包子铺老板的社群,里面都是竹蒸笼的客户,平时在群里寄送样品、收集需求。
例如经销商反馈,提议给竹蒸笼带上两个“耳朵”,就是把手,便于拿取。谢世洋就做研发,围绕选材、大小、颜色等设想了300多个款式,全部由父亲亲自操刀手工制作。一个月后,带把手的竹蒸笼就上架了,卖得还挺不错。
纯竹编的竹蒸笼在使用过程中会反复清洗,寿命基本只有两三个月。为了提高产品使用周期,工厂在竹蒸笼外围又加上了不锈钢或铝等部件,直接把寿命拉长到了两三年。这样的创新产品迅速获得了市场好评。
传统的竹蒸笼纯靠手工编制,谢世洋便采购了不少机械设备来提高生产效率。以前一人一天最多能做200个,现在通过机器帮助,一人一天能做1200个。光是生产专利技术已经申请了10多项,在业内很少见。
目前,工厂的竹制品有30多个品类,涉及500多个SKU。爆款竹蒸笼的单日产能就有30万个。
品类还有很大发展空间
资料显示,全国竹制品企业有1万多家,竹产业产值从2010年的820亿元增至目前的4100多亿元,年均增长30%以上。在全国推进“以竹代塑”的风潮下,竹产业或将迎来新的增长。
踩着这股风潮,谢世洋信心满满,对店铺的经营也有了更多精细化运营的思路。“竹蒸笼产品有比较明显的淡旺季,每年从8月20日开始进入销售旺季,到第二年清明之后回落。”大部分客户来自学校、酒店,以及旅游行业的餐饮店,在应对大流量来临前,他会换上一批新的竹蒸笼。所以他店铺的复购率非常高,能达到62%。
虽然竹蒸笼只是竹产业中一个小分支,但是谢世洋认为,“消费者越来越注重健康,所以场景化的需求正在爆发,品类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。”
谢世洋的工厂参加展会
比如对吃甚为讲究的中国人,研发出了各色点心,需要搭配竹蒸笼来体现“独特”,像广东粤式点心、杭州小笼包、南京灌汤包、内蒙古烧卖等。在成都的老茶馆、海南的老爸茶馆、广东的早茶馆里,随处可见竹蒸笼的身影。
工厂还接到过酒店的特殊订单,需求是做上万个直径6厘米的小蒸笼,一问才知道,这是为鲍鱼量身定制的。工厂做的最大的竹蒸笼直径3米,是用在民俗活动中用来蒸菜的,“3个师傅手工做了15天,才做出了两个”。
除了蒸食物,竹蒸笼的使用还延展到了婚庆、乔迁。策划单位采购迷你蒸笼,在里面放上枣子、桂圆、花生之类的,图个好寓意,也带去一种“拆盲盒”的情绪体验。还有的客户把大大小小的蒸笼买去挂在墙上,贴上“福”字或画作,用来当作装饰品。
近年来在消费市场,小家电颇为受宠,其中不乏带蒸煮功能的电蒸锅。对此,谢世洋毫不担心会抢了竹蒸笼的生意,因为他对比两者蒸出来的食物,发现口感差距很大。“在不锈钢锅里蒸出来的包子湿哒哒的,更像是水煮的,竹蒸笼蒸出来的食物会更蓬松,保温功能也更好。”
已经与竹蒸笼“羁绊”了22年的谢世洋,下一步决定入局短视频,把竹编文化、生产工艺、清洗保养等一切关于竹蒸笼的内容,都通过网络传播出去。“主要是想让更多人认识竹蒸笼,这是一个有历史积淀、有产品创新、有发展潜力的品类。”
[免责声明]如需转载请注明原创来源;本站部分文章和图片来源网络编辑,如存在版权问题请发送邮件至398879136@qq.com,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处理。非原创标注的文章,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,不代表炎黄立场。
轻创AI智能客户管理系统是一款全面而高效的客户关系管理工具,专门设计用于帮助企业更好地管理他们的客户资源和业务关系。该系统结合了强大的客户关系管理功能与先进的智能化技术,旨在提升客户满意度和忠诚度,从而实现更高的业务效益。